搜索话题
登录
消息
通知
全部标记为已读
暂时没有相关消息
查看全部
首页
节目
聚焦
社区
我们
下载客户端
下载IOS移动客户端
全部文章
共483篇文章
开心一刻
家庭关系
青少年问题
新闻事件探讨
亲子关系
付费节目
健康百科
孩子早恋
孩子抑郁
孩子沉迷游戏
孩子教育
深触我心节目介绍
专家观念
当孩子陷入早恋,家长如何应对
2018-08-20 |
学习范
青少年
×
前几天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妈妈语气急促地说: “女儿可能恋爱了,手机不离手,信息通知一响,就急匆匆地躲进房间或卫生间,半天才出来,满脸通红。” 从事教育十多年,遇到过很多类似的事件,有的初见苗头,有的势如火焰,有的皆大欢喜,最后成为孩子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有的最后,却搞得两败俱伤,伤痕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在面对这份情感时的反应,其实是对父母十几年的教育结果的一个考察,也是对父母现在教育智慧,人生经验的一个新的考验! 哪个少年不怀春? 其实,对异性的好感,是每一个孩子在青春期的自然萌发,只不过有的孩子采取行动了,而有的孩子,只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很难说这两种做法哪种更好。 不过,和这位妈妈聊完后,我还是决定着手做点事。 毕竟,这件事里最重要的,不是孩子有没有早恋,而是父母,你在孩子出现早恋或者暗恋这种情况时,做了什么? 有的时候,你的做法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当下,甚至会影响到他的未来。 看看别人父母是如何对待孩子早恋问题的,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希望各位父母能够从中看到我们与他们在处理问题时的差距,能对自己的观念和做法,有所感悟,也有所调整。 1、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父母  你没看错,上图中这位炫酷帅炸宛若好莱坞大明星的就是我们的费曼教授 小时候照样是颜值在线,自信饱满的科学小狂人: 理查德.费曼是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的物理学家,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考者,超乎寻常的教师。 他年仅24岁的时候,就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为原子/弹在二战时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发现了呼麦这一演唱技法,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1986年,他参与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仅用了一根皮筋,十分钟就为公众演绎了飞机失事的原因。 不过,费曼最吸引王老师的是他的第一段婚姻。 他与妻子艾琳是高中同学,相爱六年后他们结婚,婚前艾琳已经检查出身患绝症,但费曼义无反顾地和艾琳结了婚。 他陪挚爱的妻子渡过了她人生最后的三年,妻子常说的一句话“你为什么在乎别人怎么想”对费曼的一生都影响很大。 费曼的恋爱其实开始得很早,早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频频对女孩有好感。 在他的自传《你好,我是费曼》中,曾经花很大篇幅写了自己少年时对异性的好奇,以及妈妈对自己的引导。 我们来看,他是怎么写的: 下文选自《你好,我是费曼》 “不知为什么,当我还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时,总爱跟一帮年龄稍大的、成熟点儿的小伙们混在一起。他们认识很多不同类型的女孩子,会一起出去玩,经常去海滩。 有一次我们在海滩上玩,大多数男孩都跟女孩去了堤坝上。我对其中某个女孩有好感,就自言自语地说,“哦,我真想跟芭芭拉一起去看电影......” 我只是这么说了一句,旁边的男孩却兴奋起来。他跑上石堤,找到芭芭拉,一边推她过来,一边大声说:“芭芭拉,费曼有话跟你说。”真是太尴尬了。 很快,男孩们都围了过来,说,‘嘿,说呀,费曼!’于是我邀请她去看电影。那是我的第一次约会。 回家后我告诉了母亲,她给了我各方面的建议,应该如何如何。 例如,如果我们一起坐公交车,我应该先下车,然后伸手去扶她;如果我们走在大街上,我应该走在外侧。她甚至教我应该怎么得体地说话。 她传递给我的是一种文化传统:当母亲的教导儿子如何绅士地对待女孩。 (儿子和母亲坦诚相待,应该也是家里的文化传统吧,孩子不会担心自己讲出这件事,会遭受父母怎样的责难,这样沟通的渠道就开放了; 做母亲的没有着急惊慌,怕早恋影响学习,她甚至借助这件事教会费曼一个理念: 作为一个男孩, 应该怎样很绅士地面对女孩子。 哈哈,看到这里,想到很多父母视恋爱为洪水猛兽,视女孩为红颜祸水,结果培养出的,不是视“女人如衣服”的直男癌,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太子爷。) 我们再来看: 晚饭后,我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芭芭拉家约她。 我很紧张,她还没准备好(女孩总是这样),于是她的家人让我在餐厅里等会。 (女孩家人也如此绅士,真是门当户对的两家人,不过话说费曼这个层次的男孩,能看上的女孩,也一定不一样吧。) 当时他们正好和一群朋友在吃饭,大人们说着,“看他多可爱”之类的话,我可一点不觉得可爱。太丢脸了! 我仍然记得那天的所有细节。 我们从她家走到镇上新建的一个小电影院,路上聊起谈钢琴。我告诉她,我小时候也被送去学钢琴,但一连六个月都只练习《雏菊之舞》这首曲子,让我很受不了。 是的,我怕自己变成个娘娘腔,连帮母亲去店里买薄荷冰、烤香饼之类的事情都不想沾边。 (多么可爱的少男心思?) 后来少年费曼又有几次约会的经历,他写道“我就没那么开心了”,可见,绝大多数早恋,就如风中的浮萍,会随风而去,根本没必要让我们大惊小怪。 直到遇到艾琳,他一生的挚爱。 费曼写道: “我没法顺畅得讲述我和艾琳如何相爱,但我们认定彼此是最适合的”,即便艾琳得了不治之症,被诊断只能活不久,家人纷纷劝阻的情况下,费曼依然认为: “我跟艾琳结婚只是因为我曾承诺过。他们这种疯狂的观点,我从未想过,一丝一毫都没有。这与承诺无关,我们彼此深爱,虽然没有任何证书,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但我们在精神上早已结合。” 通过少年时期的“恋爱”经历,费曼渐渐知道了谁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精神伴侣。这是他情感成熟的过程。 一个孩子的恋爱观,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费曼对恋爱的大胆尝试,和一旦选中,就不畏艰难坚守到底的精神,和他在科学上的执着,坚持如初一辙。 所以,解决早恋的关键,不在于恋爱本身,而在于这个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把眼光放在这个点上,就终会发现,一切豁然开朗! 前年,王老师我接触过一个男孩。 他妈妈说,他迷恋班里的学习委员,有点魂不守舍,据老师说上课也不听讲了,眼神都呆呆的。 妈妈没办法,带孩子参加了我们的破冰集训。 集训结束后,刚回到家,孩子就让妈妈给买了一堆书,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干法》,还有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等等,说是李波老师推荐的。 孩子读了20多天,开学了,他告诉妈妈,要冲刺年级前一百。 努力了一个学期,真的提前了一百多名。 他让妈妈又订了一套同样的书,他送给学委。学委后来打过几次电话到他家,妈妈当然偷听,结果是他们探讨物理题目,或者读书心得。 费曼和艾琳的恋情确立,以及这个男孩和学委的交往,背后是在人生态度上惊人的一致,以及相互成就。 对感情正确的争取方式给予了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和与人相处的方式,这对他们一生的待人接物都会是很大的影响。 2、 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赖斯  干练、智慧,时尚,极富魅力的赖斯 小时候,也是一枚妥妥的萌娃 康多莉扎·赖斯,美国前国务卿,也是第一位身居此要职的黑人,而且是女性。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学家和钢琴家。 她在多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包括见证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保护受到9.11重创的美国,她也曾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并出任斯坦福历史上最年轻的教务长,地位仅次于校长。 名头很大,是不是? 但是,别忘了,十一二岁时,她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小女孩,二十多岁时也因为该选什么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焦虑、尝试了很长时间。 更何况,费曼先生告诉我们----不管你面对的是多么伟大、多么意义非凡的哲学理论,都可以轻松看待-----只思考这些句子本身,不管它是不是笛卡尔这样的伟人说的。 我们可以扩展一下:只思考这些事实本身,不管它是不是康多莉扎这样的名人经历的。 以下选自《非同寻常 赖斯成长回忆录》,赖斯记录了她十一岁时交了男朋友父母的担心,以及父母和她谈性的尴尬: “不过,要融入班级,一开始并不容易。 我前不久还在玩芭比娃娃,可我现在的朋友们一张口就要谈论她们的男朋友。我经历了青春期早期,但与同学们相比,我还是算发育不成熟。 不过,最后我调整过来了。我找到了多娜.格林这个新的朋友,她和我一样,也喜欢放学后看电视上播放《黑暗阴影》。 等我突然宣布说我也有了男朋友,父母实际上有些担心。 他名叫达雷尔 贝尔,是德鲁伊的中学乐队的鼓手。我是一名钢琴手,乐队里的钢琴手坐在鼓手旁边,所以我和达雷尔可以传纸条。 知道达雷尔是学校辅导老师的儿子之后,父母感觉好了一些。我猜,他们大概是觉得有这样的父母,达雷尔应该不会太离谱。 父母很担心,因为十一岁的女孩和十三岁的女孩有很大差别。有人说,跳过七年级是最糟糕的做法。我们全家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 我第一次听说了“青春期”这个东西,父母说在身体和社会方面,我的成长都比同学们迟。记得当时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耐心地等着,而父母则吞吞吐吐,寻找合适的词汇表达他们的意思。 谈话中间有长时间的停顿,两人就互相看着对方。父亲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这次却说不出话来,这在我的印象中从未有过。 他低下头去,最后放弃了。 于是母亲接过这项任务,结结巴巴、含含糊糊地做了一个关于“性”的讲话。 我觉得好笑,她的大意是,我要和男孩子们保持距离,和他们汹涌的荷尔蒙保持距离,虽然我不知道荷尔蒙是什么东西。我没问问题。 我为父母感到难过,整个讨论显然让他们非常尴尬。我也懒得告诉他们,实际上这些东西,我从朋友们的哥哥姐姐那儿已经知道不少了。最后,我只是说声“好的”,谈话就结束了。 ‘父母与孩子们谈性’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大多学校也都有性教育。 但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父母不愿意去接触这个话题。举个例子,我舅舅是这样对拉蒂威亚说的:‘裙子不要掀起来!’她根本不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和费曼一样,赖斯在有了男朋友之后,坦诚地告诉了父母。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才会使孩子谈男女朋友就像说吃饭睡觉那么自然? 一定是父母心胸坦荡,观念开放,能在人格层面尊重孩子。这样的家庭关系,大家是家人,但又各自独立;大家有共同的话题,也容许有不同的意见。) “父母实际上有些担心。” 他们很担心,他们也担心性,但是敢于直面,勇敢地和女儿谈。 父母并不在意什么“父道尊严”,他们并不介意让自己尴尬,难受,他们积极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们在乎你,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直面的;我们一起面对”; 和青年作家林奕含的父母不一样,他们不戴有色眼镜。 林奕含被老师诱奸,心里憋闷得难受,想求助于父母,侧面试探性地告诉母亲, “班里有个女生和老师好了”, 母亲说“贱”; 她鼓起勇气说,“我们家什么教育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母亲断言“性教育是给需要性的人”。 在这样的“道德绑架”之下,哪个女儿敢直言相告?这样蒙昧的氛围让人窒息。 王老师以前有一个女同学,一天看王朔的书。 一个亲戚来她家,跟她父母说王朔是“流氓文学”,女孩子看这书有伤风化,同学的妈妈恼羞成怒,劈头盖脸一巴掌不说,还用了她所知道的所有极尽可能的最脏的字眼狠狠地谩骂、侮辱她,整整骂了一个学期,幸好寄宿,后来她干脆不回家了。 后来很多年,对于母亲她都无法释怀。 除了家庭内部的坦诚相待,一起直面问题,赖斯的父母极其重视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是一副盔甲,可以帮我抵御一切,甚至可以抵御伯明翰乃至整个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 (呵呵,是不是和阳明教育的口号:“让教育,照亮每一个生命!”如出一辙,教育,是有力量,托起一个人的生命的!) 他们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更好的教育环境,这和我这些年所接触的很多家长一样。 赖斯承认自己在学习上一直有拖延的习惯,虽然成绩还不错;也因为成绩还不错,她对于男朋友的选择肯定也是有标准的,当然她更不会耽溺其中。 因为除了恋爱,她还要做事,还要学习。 只有不做事,不学习,没有进取心的女孩,才会因为精神世界的空虚,而沉溺在情感当中无法自拔。 所以我经常告诉很多家长,孩子早恋了,心态固然要调整,但是手头的事情不能耽搁,不能闲置,活还是要干的。 人不干活,心就闲散空虚,就会滋养杂念。养心和干活彼此滋养,相互成就。 广泛的兴趣也是赖斯不会沉溺情感的原因。 她一直对其他活动更有兴趣,比如钢琴,她梦想成为钢琴家,常早上四点半起床练琴;她和家人一起关注政治报道和体育赛事;她热爱保龄球,滑冰,冰球,很多年间都是橄榄球红潮队的球迷。 对她来说,生活丰富多彩,喜欢男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点缀而已,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有挺好,没有也无妨。很自然,很正常。
0
评论
分享
提交评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
+ 关注文章
0
人关注了此文章
相关文章
早恋真的是错吗?
0评论
早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正确引导
0评论
孩子早恋的根本原因:亲子关系危机
0评论
早恋不可怕,重要在转化!
1评论
妈妈:我不是怕你在十几岁的年纪谈恋爱,而是怕你遇到了错的人
0评论
不要让孩子的“早恋”演变成“同性恋”
0评论
提示
×
对不起,您还未购买
,暂时未能为你播放。
欢迎您购买后观看,谢谢
点击试看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