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话题
登录
消息
通知
全部标记为已读
暂时没有相关消息
查看全部
首页
节目
聚焦
社区
我们
下载客户端
下载IOS移动客户端
全部文章
共483篇文章
开心一刻
家庭关系
青少年问题
新闻事件探讨
亲子关系
付费节目
健康百科
孩子早恋
孩子抑郁
孩子沉迷游戏
孩子教育
深触我心节目介绍
专家观念
沉迷游戏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
2018-06-20 |
深触我心
青少年
×
今天,“来吃鸡不?”已经不是真的约你去吃饭,而是心领神会拿出手机登录游戏。但是,爱玩游戏的你,是否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每到夜晚睡前都想着,玩一把游戏就睡觉;玩完一把后,又想着再来一把就睡觉;我保证最后一把就睡觉....不知不觉已经熬到了深夜。 或者,中午时候,匆匆吃完午饭,就迫不及待叫同事来一把王者,吃一把鸡…… 有没有发现你已经离不开游戏了 ??  简单点来说,你可能得了 精 神 病 ! WHO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ICD-11 精神疾病,自2018.6.19日起生效,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在全球范围内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 这个类别属于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重要技能范围带来重大影响,而且把游戏成瘾症和黄毒赌成瘾症相提并论。 WHO在草案中表示,这种行为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它会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产生严重影响。要判断游戏成瘾,通常需要至少12个月的诊断,但如果成瘾特征非常明显,诊断时间可能缩短。 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列出了9种症状,满足其中5项,才能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继续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 8、通过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ICD-11提出了3条诊断标准: 1.对玩游戏的控制受损(比如开始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场合等); 2.玩游戏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 3.即使导致了负面影响,游戏行为仍在继续和升级。  2008年,中国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但具体实施需要时间。事实上,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的“互联网游戏障碍”标准来源于中国。 2008年11月,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疾病”诊断范畴。这一标准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2013年,《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正式被收入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这标志着中国人制定的标准首次在世界精神疾病诊断领域被国际认可,填补了网络非物质成瘾领域的空白。 游戏为何吸引我们? 从游戏的特点来说,游戏世界是一个有限的、简化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复杂模糊,游戏中的任务和规则是明确的。 另外,在游戏的世界里,人们不用承担现实生活中同样行为造成的后果,游戏输了可以点击“再来一次”一键复活。因此游戏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自我实现方式。 青少年面临着学习和社交的压力,青少年自制力弱的因素,他们确实比成人更容易对游戏上瘾。 “很多孩子玩网络游戏不上学,在生物学上这叫‘社会功能受损’。检查发现,他们的大脑功能出现变化。” 大脑组织与人体肌肉一样,用进废退。因玩游戏无需太多思考,大脑只要兴奋一个区就够用,时间久了,其社会功能就“废用性萎缩”,出现情感麻痹等症状,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严重退化。大量核磁、脑功能检查显示,孩子若每天玩网游6小时以上,半年后,其大脑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下降15%,大脑氧代谢下降8%。  再再简单来说,适量游戏对智力有益,但是沉迷游戏,容易变成傻子!
0
评论
分享
提交评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
+ 关注文章
0
人关注了此文章
相关文章
初二女生沉迷抖音反问医生:能靠它挣钱 为何还要上学?
0评论
农村儿童上网时间超城市儿童 “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
0评论
你老玩手机,怎么带得好孩子 ?
0评论
马云谈小学生沉迷《王者荣耀》:作为父母,我不高兴
0评论
孩子沉迷抖音,模仿“胶带粘门”视频,导致弟弟摔伤
1评论
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0评论
提示
×
对不起,您还未购买
,暂时未能为你播放。
欢迎您购买后观看,谢谢
点击试看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