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话题
登录
消息
通知
全部标记为已读
暂时没有相关消息
查看全部
首页
节目
聚焦
社区
我们
下载客户端
下载IOS移动客户端
全部文章
共483篇文章
开心一刻
家庭关系
青少年问题
新闻事件探讨
亲子关系
付费节目
健康百科
孩子早恋
孩子抑郁
孩子沉迷游戏
孩子教育
深触我心节目介绍
专家观念
孩子暑期沉迷游戏?这位妈妈的做法亮了!万千家长纷纷效仿
2018-07-02 |
搜狐教育
青少年
×
前几天,一位家长带着9岁的儿子到医院就诊。家长反映,近一个月来,儿子经常感到脖子酸胀,有时手指也会发麻。CT检查发现,这名9岁男童的颈椎出了问题。正常人颈椎带有前曲的弧度,而这名9岁男童的颈椎变成了一条直线! 经过了解,导致孩子颈椎问题的原因是,一年多来,这名9岁男童经常低头长时间玩手机! 其实,现在这个时代,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同时,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24%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达到2-4小时。 我们也发现,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引发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给大家讲两则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少一些阻碍。 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 小武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前天陪孩子出门,他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还没见他回,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里一个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机。他一看见妈妈进来,就赶紧收起手机。 问他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所以,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就跟他说——尽快还给同学吧,今后不许找同学借。 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迟早有一天,孩子一定会从别的地方,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 借他人的玩——耗费自己的时间、情感等,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 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时,私自取走他人财物; 抢他人的玩——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获取财物; 接受馈赠玩——接受他人馈赠,而导致“被爱”认知的重新定义。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强制禁止可行吗? 日前,家在广州的梁先生就尝到了后果:儿子一怒之下,砸碎了家中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瓷碗! 他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最近更是迷上了,不论是在路上,餐桌上,还是在床上,总是低头玩游戏。 家长不论怎么劝,小浩就是不听。梁太太经常对着梁先生唠叨,希望做爸爸的能解决这个问题。 梁先生趁着小浩睡觉,把儿子手机里所有游戏都禁用掉。 第二天,小浩发现游戏点击了却玩不了,以为是手机坏了,立刻变得狂躁,把手机猛砸到地上,还跺上2脚。 妈妈上去阻拦,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遥控器,往外一甩,砸到了那个青花碗。碗,顿时碎了。 某初二尖子生割腕后跳下17楼,事发前一天,男生因为上课玩手机,受到老师和家长批评。再如新浪微博上一则新闻:一小学生用妈妈手机玩王者,共花费4万多,而他的妈妈是一位收入相对较少的清洁工……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有两种家长: 一种是强硬的家长。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 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这两种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很大。 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其次,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凡是爹妈说过“不许玩游戏”的,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再次,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 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错吗? 在家长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在快速地长大,能力在快速地增加。 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认知,否则,我们将犯的错误不是“掩耳盗铃”,就是“自欺欺人”。 很多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这份好奇心,实在是太强大了,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 我们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真实地发现,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 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区别更是突出。 这些区别的存在,意味着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给不给孩子玩手机,已经完全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了。在这件事情上,让玩不让玩,只能向孩子宣告我们够不够爱他,尊重他,信任他。 而无法实现我们对孩子接触手机的管但是控目的,更无法实现对孩子思想活跃程度及学习哪些知识的管控。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做?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时候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给大家提供一位妈妈针对孩子沉迷手机,想到的好办法,就是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 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 “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0
评论
分享
提交评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
+ 关注文章
0
人关注了此文章
相关文章
初二女生沉迷抖音反问医生:能靠它挣钱 为何还要上学?
0评论
农村儿童上网时间超城市儿童 “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
0评论
你老玩手机,怎么带得好孩子 ?
0评论
马云谈小学生沉迷《王者荣耀》:作为父母,我不高兴
0评论
孩子沉迷抖音,模仿“胶带粘门”视频,导致弟弟摔伤
1评论
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0评论
提示
×
对不起,您还未购买
,暂时未能为你播放。
欢迎您购买后观看,谢谢
点击试看
深触我心-触动你心 - 深触我心